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概述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pg电子app
常熟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1年5月,现有专职教师4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2人、讲师18人、助教1人;博士30人、硕士15人、本科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校内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职教师80人,企业兼职教师20人。学院以建设“国内同类高校一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平台、省内pg电子app的文化专门人才培养基地,苏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为愿景,秉承“实事求是、立德树人”价值观,以“勤奋坚韧、不辱使命”精神推进建设。经过十年建设,学院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具有自身特色的党课专员制度、校企协同党建创新、地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项目建设不断推进。
学院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建成省内一流的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和优质教学资源平台,以信息化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思政课实践性与实效性,积极推广信息化建设成果,成功申报成为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省内同类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领头者,成为省内同类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基地,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学科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能够招收硕士研究生;服务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展现更大作为,突出自身优势,提升学院影响力,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苏南地区社会文化综合研究与服务中心以及党的理论宣传教育与研究的重要基地。主动对接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瞄准长三角一体化、地方治理现代化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为地方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探索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
为贯彻落实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院在强化精品、突出特色的课程建设目标基础上,对“马工程”统编教材的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进行重新整理、归并与提炼,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与规范性,以国家一流课程评估指标为参照标准,梳理出以若干专题为框架的知识体系,组织全院教师进行教学研讨,遴选精干教师录制教学视频,开发建设优质课程资源,集聚优质教学资源,精心打造在线课程与线下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打造“开学第一课”特色品牌
学院在长期的课程改革中,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探索,积极尝试,精心打造出“开学第一课”特色品牌,每年在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为大一新生上一堂思政大课,为学生在入学伊始指明发展方向,告诉大学生应该如何度过四年,给予大一新生如何追梦的人生建议,鼓励大学新生努力学习,奋勇拼搏,激励他们勇于担当重任、立志奉献社会、做新时代最有力的行动者,立志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大学生,有力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学院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常熟市中小学结队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团队,在持续推进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熟悉掌握中小学思政课的内容与特点,避免在大学课堂上简单的重复,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提升高校与中小学协同育人的成效。
创新“党课专员制度”教学模式
理论服务是学院重要职责。学院在全省首创了“党课专员制度”,推进理论服务与党建工作同向同行。党课专员制度是针对全校基层党支部、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标准化培训等党课师资问题而推出的有力举措,是学校党建工作的新拓展。党课专员由学院思政课专任教师担任,学院遴选12名优秀共产党员作为党课专员对应驻点全校12个二级学院。上党课采用驻点式教学与专题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党课专员以年度为单位到二级学院的基层党支部,开展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标准化培训等党课教学工作。
开展“劳模精神进课堂”活动
学院不断创新思政育人模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发挥劳模工匠精神的引领示范作用。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拓展思政教育渠道,将劳模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进一步激发人才成长的原动力。通过定期邀请来自不同行业的劳动模范走进思政课堂,弘扬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实现立德树人成效。
(供稿:常熟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胡文静)
编辑:谭仁军
审核:黄建炜